华山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安阳八大景漫水长虹诗与画 [复制链接]

1#

谁为“长虹”留歌吟

王汝海

古人游览风景名胜,多有诗作,其中佼佼者流传千古而不衰。然而,名列安阳八大景的“漫水长虹”,却似乎并未给诗人带来灵感。直至当代,才有人怀古生情,有所歌吟。

清乾隆五十二年《彰德府志》安阳八景——漫水长虹

先看赵文龙的〔北中吕·普天乐〕《漫水长虹》:

风雨后,天初晴。大桥卧波,漫水长虹。观鱼跃,听涛声。谁持彩练舞碧空,浪花飞溅凌波梦。翠林生烟,枝头鸟唱,几疑画中。

这首散曲再现的是从明代固现漫水桥建成,直到20世纪中叶那段漫长历史时期的古朴风貌。开篇点明观景的特定时间是雨后初晴。次写景物,因为是雨后,大桥横卧于波涛之中,流水漫过桥面,长虹呈现出绚烂的色彩。再往下,则转入对于景中人物的描写与刻画:他观鱼,他听涛,他于仰望长虹之际发出“谁持彩练舞碧空”的赞叹,继而俯首激流想象有位洹水女神正凌波走来。最后,又变换镜头:拉远,摇动,但见夹岸翠林,朦胧于雾纱之中;推近,则绿荫满眼,时有阵阵鸟鸣,于是领略了“柳浪闻莺”的美妙。行文至此,用“几疑画中”收结,深化了如临仙界的感受,完成了描绘“漫水长虹”这一景观的最后一笔。

漫水长虹——固现桥

再看程兵的《漫水长虹》:

堌现西望水冶东,长桥过雨卧如虹。

行人来往晴光里,野鸟归飞晚照中。

丘草芳林生故道,浮云古寺送悲鸿。

湍冲碑石今何在?但看秋风吹转蓬。

这首七律再现了“漫水长虹”这一景观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。诗的前一半,写古桥古貌。“堌现”乃村名,是成书于民国年间的《续安阳县志》中的书写形式。开篇,交代长桥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,以及卧如长虹的造型之美。次写桥景:白天,有行人往来;向晚,可见归飞的野鸟。人行其事,鸟有所依,一派天人合一的祥和景象。然而,兴废沉浮寻常事,诗的后一半,再现于读者眼前的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。个中原因,一是其北不远处修建了现代化的高架桥,作为交通枢纽的漫水桥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;二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,人们缺乏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,终致石桥残损,位于河西岸的佛教建筑普善庵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。由此,草木杂生于河滩,秋雁悲鸣于浮云,“漫水长虹”碑不知去向,断枝枯叶在冽冽寒风中飞旋不定,便成了名景隳废的写照。

漫水长虹——固现桥

在咏歌“漫水长虹”的诗歌唱和中,终于出现一首署名“匡人”(郭震)的古风:《览史并谒古固现桥之“漫水长虹”遗址有吟》。这首五言诗长达字,24韵。概言之,全文以“览史”为时间线索,聚笔墨于“谒古”,紧扣一个“桥”字行文,意象纷呈,为读者展现出一轴“漫水长虹”的历史画卷。

漫水长虹——固现桥

撮其要,诗人所览历史资料大约有三种:一是乾隆五十二年《彰德府志·图说》中对于“漫水长虹”一景的解说:“漫水桥在郡西三十里。自郡入水冶,至固现渡洹河,不可方舟。初驾(许注:当为架)石梁,恒为水所冲啮,于是改置平桥,卑于岸。夏水涨时,从桥上漫过,得不坏。岸西普善精蓝,高数十级,从雉堞上俯瞰,长桥宛如卧虹。涨流既退,波湍□□。对岸陡峻如岗峦,树林阴翳,黍粱稠密,遂成佳境。”二是民国《续安阳县志》“堌现桥”条目:“在堌现村西,有李秉衡所书‘漫水长虹’四字。又有马吉樟所撰重修碑记:‘石碣平铺,桥孔泄水迂缓,水至桥畔,壅激有声,远望如长虹然。旭日初升,光射桥西石岸,返照入水,光耀夺目,风景绝佳。故漫水长虹为安阳八景之一’。”至于建造石桥的详情,则见诸明代教育家崔铣《固县石桥碑记》的记载:“正德中,承奉正周君顺,数修祭于藩陵。大概于斯出箧金作石桥。郡守陈公万言亦出助。桥高越水者丈,甃石作空,水穿空中行。桥面列柱,华彼观者。秋大水,桥尼之,弗得遄行,水怒,齧桥,桥坏而石没。君顺垂泣曰:‘水不仁,败我数年功!’继而曰:‘予其过哉!弗顺水性,乃与争胜。石刚屹立,水流穿隙。刚不奈柔,隙开土流。嗟,桥斯毁,水乎何尤!’亟命工人,网石出水,别作卑桥,名曰漫水。铁碇石基,横石为梁,不槛不华,水涨即襄,墔刚纳柔,卑此尊彼,水得弥漫,石斯弗圮。斯工未竟,君顺不幸。谁其尸之?从子曰政。位嗣季父,惠达于终。我文纪积,昭示靡穷。”

李秉衡:清代著名官员,字鉴堂,卒谥忠节公,葬府西活水。

马吉樟:地方乡贤,清代名臣马丕瑶之子。

周顺:系彰德赵王府承奉司官员,“承奉正”即该司领导,并非网文所说的工匠。

《漫水长虹》作者:安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邓晓峰

依据上述历史资料,诗人化散记为诗行,郎朗高吟:

郡西三十里,望古水泱泱。

洹水横南北,湍湍出太行。

往来断车马,春秋滞农桑。

舟船屡倾覆,摆渡多无常。

初架石梁高,恒为波涛戕。

再筑改平桥,屈身以克刚。

洪水漫桥过,激流穿孔矼。

长桥枕河腰,通途破扼吭。

桥畔立古庵,居岸峻如冈。

庵堞一俯瞰,卧虹水中藏。

绝岸连长虹,旭日升东方。

水雾接天起,七彩映曦光。

香烟庵堂绕,天地虹成双。

浩浩活水涌,汤汤飞云章。

夹岸林阴翳,遍野稠黍粱。

民声慰二周,残碑记鉴堂。

昔景何处是,旧迹苦寻芳。

思飞五百载,忆追几兴亡。

石滑车痕深,客稀夕影长。

岁月悲蹉跎,嘘吁叹炎凉。

秋摇芦花白,霜染野菊黄。

桥下捣衣女,棰唤老街坊。

漫水古息存,长虹宛如翔。

熙攘虽已远,庵寺又红墙。

清代李秉衡所书“漫水长虹”残碑,现仅剩一个“虹”字

熙攘虽已远,庵寺又红墙。

纵观全诗,主体是览史咏桥。从首句“郡西三十里”开篇,至“民声慰二周,残碑记鉴堂”,诗人以“览史”为据,叙写了固现漫水桥由无到有再到兴旺发展的历程。固现村头的洹水摆渡的风险情况虽未见之于史册,但可以元代许有壬鲸背桥碑所记为佐证:“洹水所经,夏秋受西山万壑之流,奔横駃悍……官舟济人而要需阻尼。上瀑下淖,负挈奔波,挤排跳蹋,漏流,惴惴及溺。”匡人(郭震)先生的长歌正是对于上述诸多历史资料的提炼与浓缩。

固现桥西新建的普善庵和长虹寺,红墙碧瓦,蔚为壮观。

诗的后半为“谒古”的见闻与感受。由于种种原因,“漫水长虹”一景仅存残桥,但在桥西的古庄,不仅普善庵得以重建,而且新建一所“长虹寺”,殿宇楼阁,规模之宏丽,足以为洹水添彩。因此,诗人怀一颗对于古代文化遗存的敬畏之心,特意远行,进行了细致的考察:车痕深深,人迹寥寥,芦白菊黄,捣衣声脆。追忆古桥沧桑虽难免兴衰之叹,但在诗人眼里,却留有沧桑与古朴之美。

《漫水长虹》油画作者: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、教授李宁

除了旧体诗,也有以新体诗借古桥而抒怀者,例如诗人王学忠的《漫水桥》:

弯月、夕阳

坚韧、坚强

一座古老的青石桥

挺立洹水之上

目观五百年风谲云诡

岁月沧桑

以屈求伸

以柔克刚

不计一朝之荣辱

不争一时之短长

放下身段又何妨

任尔波翻浪涌

跋扈、嚣张

以弱小身躯

抵御威猛与凶狂

太行脚下

洹水之上

皓月、艳阳

一座古老的青石桥

闪耀着劳动人民

勤劳和智慧之光……

这首题作《漫水桥》的诗,传承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开辟的白话诗风,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一座古桥的遗存,以议论入诗,通过象征手法,歌颂了华夏劳动人民的美德、智慧,以及光耀史册的创造。

《安阳八景——漫水长虹》中国画作者:安阳著名山水画家戴五爱

全诗分三层:开篇交代漫水桥的位置与悠久的历史。“弯月”,有上弦月与下弦月之分,但与“夕阳”对举,应该是残缺已久的洹河晓月。“弯月、夕阳/坚韧、坚强”,四个独词句的跳跃式连用,表现的是经过岁月磨练的意志与性格。继而承前文“坚韧”“坚强”开展议论,具体揭示漫水桥的象征意义。按一般理解,人与桥,桥与河,应该是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:人创造了桥,给桥以或简朴或华美的形体,同时也就赋予桥恒久的历史使命;桥凌驾于河上,并非要阻断河水的去路,而是要减少它负载舟船的负担。自从有桥以来,或小桥流水,或长虹卧波,早已成为诗人笔下描绘的风景。但是,诗人的创作,常常以角度新颖、意蕴深厚而充满艺术的魅力,“千人一面”,“华而不实”,乃作诗之大忌。因此,同是咏桥,学忠的咏桥诗一破常人的思维模式,通过一座低矮的普通桥梁与洪水的抗争,表达了自古以来普通劳动者为生存而顽强拼搏的不屈之魂。最后,点破诗的题旨,即古桥是劳动人民勤劳的结晶,智慧的闪光。“皓月∕艳阳”,是对开篇的“弯月∕夕阳”的极其巧妙的照应,虽然仍旧是写月,写日,各易一字,便令诗行挣脱凝重的气氛,闪耀出了暖人心肺的亮色。

“几疑画中”,“风吹转蓬”,“庵寺又红墙”,“勤劳和智慧之光”,单从四首咏桥之作的结尾句,就能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旋律与境界,一座古石桥在时代风云中经历的沧桑巨变,以及即将成为旅游胜地的前景。

斯桥也,从它面世之日起,从来都是一条卧于洹水清波之上的长虹。

敢问邺下墨客,谁将沿古桥吊古,为安阳咏景诗,续写出新的篇章?……

年12月3日,定稿于洹上邀月庵

《安阳八景——漫水长虹》作者:安阳山水画家王金生

相关链接:

漫水长虹——固现桥

固现桥位于安阳西30多里的西固现村,横跨洹水之上,系一石板桥。清嘉庆《安阳县志》载:明正德年间(年—年),赵府承奉正周君顺修石桥,桥高越水丈余,瓮石作空,水穿空中行,桥面列柱。秋大水,桥毁石没,君顺命工人将石网出,又建低桥,铁锭石基,横石为梁,不槛不华,水得弥漫。桥东西长6丈(合今18.7米)宽8尺(合今2.5米),石碣平铺,桥孔泄水迂缓,水至桥畔,壅激有声,远望如长虹,旭日东升,光射桥西石岸,返照入水,光耀夺目,景色宜人。清光绪时,制军(官衔)李秉衡西游黄华山,经固现桥,题“漫水长虹”4字刻为碑。清末绅士马吉樟重修石桥。文人墨客,来往行人,多在此观景玩赏,为安阳八大景之一。

固现石桥(桥面铺轨)遗址旧影

固现桥上衔接石块的铁扒子

固现桥上岁月留下的车辙痕迹

固现桥畔残存的石桥构件

据现在测量,固现桥面从东至西,由铺装条石算起,总长55.3米,宽3.32米。条石纵向间,有铁扒子衔接。为防止铁轮车辗毁桥面,根据车轮宽度,在桥面铺装两道槽型铁轨。铁轨宽25厘米,槽深2厘米,厚10厘米。每根铁轨长短不一,最长2.17米,最短0.47米,一般长1.29米。轨与轨之间有桦眼相衔。铁轨铺设长度与桥面长度基本相同,单行轨平均有31根,是河南独一无二的桥面铺轨石桥。

文化支持:安阳古都学会

文字:王汝海摄影:郭震、求是斋主人等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删

王汝海,年生,河南安阳人。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(现首都师大)中文系。历任中学、中师、成人高校教师,副教授职称。退休后注名于安阳师院离退休干部之列。发表过诗歌、小说、散文、随笔、语文专业类论文。晚年写作较杂,被戏称为“杂家”。

文章来自战略合作伙伴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